新西兰消费者面临隐藏涨价,商业委员会是否需要介入?

कीवर्ड: 新西兰, 商业委员会, 消费者保护, 隐藏涨价, 缩水通胀, Consumer NZ, 生活成本, 市场监管

新西兰消费者面临隐藏涨价,商业委员会是否需要介入?


近期,新西兰的超市和零售商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"缩水通胀"(shrinkflation)的隐性涨价行为。这种做法虽然合法,但逐渐成为消费者抱怨的焦点。根据新西兰消费者协会(Consumer NZ)的报告,缩水通胀并不是一个新现象,但其趋势正在上升。


所谓"缩水通胀",是指商家在不提高商品标价的情况下,通过减少商品的尺寸或数量来降低成本。例如,饼干和巧克力的包装越来越小,果酱罐的容量也减少了,甚至咖啡杯的容量也看似缩小了,但价格却保持不变。


本周,北地媒体《北方倡导者报》(Northern Advocate)首次将这一现象曝光,指出这种趋势正在变得更加普遍。新西兰最大的经济咨询公司Infometrics表示,目前这种现象尚未广泛蔓延,但值得警惕。


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策略往往不容易被消费者察觉,直到有人指出来,人们才意识到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一项全球通胀监测调查(2023年)显示,在33个国家中,46%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注意到了缩水通胀。而新西兰的消费者则更为敏感,55%的人已经察觉到这种趋势。


商家采取缩水通胀的动机,主要是为了应对生活成本上涨的压力。零售商面临着原材料、包装和运输成本的上升。这种策略是他们在经济环境中生存的一种方式,而不必直接对消费者提高价格。


然而,无论其初衷如何,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涨价。在新西兰,生活成本已经是普通民众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。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,他们已经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极致,缩水通胀的欺骗性让他们在预算上更加困难。


更关键的问题是,谁来保护这些消费者?虽然新西兰的消费者保护法很严格,但缩水通胀却可以绕过这些法律,因为商品的技术性描述并未改变,只是数量减少了。这种隐性行为在法律上是允许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接受的。


在我们的钱包越来越紧张的当下,新西兰商业委员会(Commerce Commission)应该更加关注缩水通胀,并要求商家提供透明的信息。清晰的标签是迈向透明的第一步,这样普通消费者在购物时,无需计算单位价格就能判断是否物有所值。


观点

作为消费者,我们需要更加警觉,仔细检查商品的尺寸和数量变化。同时,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,确保市场公平,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

0.046038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