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年的辉煌:新西藏的魅力 |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未来

关键词: 雕刻, 文化遗产, 乡村振兴, 党建, 颇古孜木刻, 西藏
返回新闻列表
Wednesday, 06 August 2025

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未来

在江达县昌都地区外冲村,由于3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颇古孜木刻技艺的复兴,一场非凡的转变正在发生。在中国华电集团的支持下,这项曾经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如今成为村庄经济复兴的驱动力,并成为西藏农村振兴的典范。


清晨,金沙江上还弥漫着薄雾,村庄木雕作坊里传来了凿子有节奏的敲击声。64岁的泽帕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正在教年轻学徒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。他握着把手已经磨损的凿子,回忆起这把曾经几乎被丢弃的工具,如今却为整个村庄提供了生计。在他身后,一个1200平方米的作坊里,20多名工匠正在赶制甘珠尔经——藏传佛教的一部神圣经典。


对许多村民来说,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自豪感的来源,也是他们的生计来源。2017年,村里只有20名工匠,其中许多人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。年轻人大多放弃了这门手艺,使这一传统面临失传的风险。然而,2018年华电集团党员的到来标志着一个转折点。


认识到木刻传统的潜力,华电集团的党员与村庄建立了战略合作,建立了<强>“党建+村集体经济”模式。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,还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引擎。在政府和企业捐赠的总计超过685万元的投资下,村庄如今拥有现代化的作坊、培训设施和蓬勃发展的手工艺产业。


其中一项关键策略是获得一份为期10年的价值4000万元的供货合同,确保村庄木雕产品拥有稳定的市场。通过在全国和国际平台上推广颇古孜木刻技艺,包括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公益项目交流会,村庄将这门技艺从地方奇观提升到全球认可。


如今,村庄的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3600元跃升至2025年的14000元以上。超过100名熟练工人接受了培训,其中许多人是曾经外出务工的工人,他们回家学习这门技艺。颇古孜木刻技艺不仅复兴了村庄,还成为文化保护和经济赋权的象征。


随着村庄的持续发展,传统艺术与现代企业模式的融合也开启了新的机会。 姆松手工艺品公司已将其业务扩展到藏香生产、书法和旅游,创建了一个惠及整个社区的综合经济模式。


随着其成功,外冲村已成为西藏农村发展的希望灯塔,证明了当文化遗产得到适当培育时,它可以成为保护和繁荣的强大工具。


关键词:
雕刻,文化遗产,乡村振兴,党建,颇古孜木刻,西藏